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汉绣艺术走进乡村,青年创意传承非遗”成果展线上展览开展
发布时间:2021-10-17 作者:服装学院 浏览次数:

“汉绣艺术走进乡村,青年创意传承非遗”项目聚焦武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绣,以乡村文化培育为目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振兴两大战略,在武汉市乡村和学校开展汉绣的传播与传承实践。项目从6月启动,历时三个多月,团队来到武汉市新洲区乡村、武汉西藏中学开展汉绣普及讲座,组织汉绣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走访村民和留守儿童,调研汉绣等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和路径,形成调研报告。

同时,团队成员以荆楚文化和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设计汉绣图案,制作汉绣创意产品。作品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为红色记忆、九头鸟、瓜瓞绵绵、山海经·福佑九州。七月伊始,团队成员和志愿者们便投入到了忙碌的绣制工作中。他们中有的之前上过汉绣公选课,积累了一些汉绣工艺基础,有的是从零学起,无论哪一种,都是出于对汉绣的喜爱和学习热情,在武汉七月的酷暑中坚持每天在工坊里做绣活!在此过程中,汉绣传承人王燕老师、荆州民间刺绣传承人汪宣珍老师悉心地指导学生,从上绣绷,到图案设计,到针法运用、工艺流程,每一步都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帮助,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最终,团队共完成60余件作品,举办此次线上展览,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虽然技艺稚嫩、设计制作水平不足,但同学们用极大的热情完成了传统手工艺与创意设计融合的实践探索,既弘扬了非遗的当代价值,又用实际行动鼓励青年走进乡村,推广汉绣,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01 红色记忆

时代精神永不变,山花绽放终有时!

汉绣是湖北“民间艺术”烂漫山花中的一朵奇葩。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00后大学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用古老汉绣向建党百年献礼,针尖工艺尚显稚嫩,但匠心已初具。

本组作品以荆楚凤鸟、党徽为主要元素,采用多种汉绣针法,包括齐平针、掺针、盘金等,辅以其他装饰手法,历时两个多月完成多幅汉绣画,表达了团队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以及对党的颂扬,并希望更多大学生喜爱和传承汉绣艺术,让荆楚民间艺术山花遍放!

02 九头鸟

以“九头鸟”为故事主角,诉说着古荆楚“九凤浴火•朝阳”的传说。
荆楚文化元素—九头鸟、单头凤、编钟、烈火、祥云在画面中交相辉映,表达古凤浴火涅槃重生后,仍生生不息、向阳而生的状态,暗喻了古楚人热烈刚强、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作品形式上,我们设计了周岁儿童抓周服装、相关生活用品和年轻人日常装两个系列的服饰作品。在刺绣工艺上,选择古老的锁绣技法进行内容创作。年轻人日常装:在符合当代潮流之下,我们通过对纹样的重新配色和再设计,结合审美法则,打破了传统中式女装的制式,兼具时尚感和古典感。儿童抓周服:通过对周岁幼童抓周场景的想象,创作出一套女童抓周服装和相关的生活用品,采用黑红色调,整体喜庆而富有荆楚文化内涵。

A9B5F

03 瓜瓞绵绵

色彩斑斓的蝴蝶,似美的精灵,围绕着散发浓郁香味的金瓜翩翩起舞。蝴蝶,与“福叠”谐音;金瓜,瓜瓤长而子多,金瓜蝴蝶是中国广泛使用的传统祥瑞纹饰,寓意子孙万代、多子多福。鱼戏莲、猫扑蝴蝶亦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祥瑞纹饰,表达吉祥富贵、金玉满堂的美好寓意。我们将蝴蝶与鱼的形象融为一体,游弋在布满荷莲的池塘里,多种吉祥纹饰组合在一起,祈愿四季愉悦、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我们设计了一整套少女服装配饰,包括连衣裙、披肩、腰封、手镯等。选用白、蓝色,以表现少女恬静优雅的气质;融合传统的鱼、莲、蝴蝶、金瓜等纹样并加以创新;绣制过程中采用多种针法增加了作品的层次。

CDA6

04 海经·福佑九州

本组设计以《山海经》为灵感来源,选取了其中有别样意义的“耳鼠”为主要元素。耳鼠,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如鼠,兔头,能以尾飞,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有云: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我们以耳鼠、大象、灵芝等吉祥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借耳鼠去疾御百毒的本领,虔诚祝愿祖国山河无恙,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安泰。

在作品形式上我们设计出两组包袋,一组以绿色为主色,以绣片装饰,沉稳庄重;一组以牛仔布拼贴为主,以绣片装饰,又辅以颜料手绘、米珠点缀,兼具传统与时尚感。


在项山村的活动中,30位村民在大学生“小师傅”们的指导下,绣制完成包包、挂件、项链、胸针、装饰画等20余件生活实用品。虽然很多村民没有接触过汉绣,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无论做的好坏,都很宝贝自己的作品,做完就戴在了身上舍不得拿下来。

AE163

共青团武汉纺织大学委员会版权所有 © 2015 Copyrights all reserved 鄂ICP备15000386号  学校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